河南汝阳(今汝南)人。1934年毕业于华中大学。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上海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部长,鄂豫皖区委组织部部长,新四军第四支队、第七师政治部主任,中共皖中区委、哈尔滨市委、牡丹江省委书记。任新组建的铁道兵团政治部主任。建国后,历任中共广西省委副书记兼桂北区委书记,广州市委第一书记,广州市市长,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常委、中南局委员,外交部部长助理,驻越南大使,中共河南省委第二书记,教育部部长。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一)
何伟,原名霍恒德,1910年4月20日出生于河南省汝南县三桥乡刘庄。读书时受革#思想影响。1934年从武汉华中大学毕业后担任中学教师,次年参与领导了武汉一二九运动。1936年5月,他作为武汉代表参与筹备全国抗日救国联合会(“救国会”),当选为执行委员;同年夏在天津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把名字霍恒德改为何伟。1936年11月,国民党逮捕“救国会”领袖沈钧儒等七人,史称“七君子事件”。何伟同志以常务理事身份到上海主持该会工作,在宋庆龄领导下开展全国性的营救活动。1937年,何伟同志在南京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在狱中,他保持了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
国共合作实现后,何伟经周恩来、沈钧儒等营救出狱,回武汉工作,历任中共武汉临时工委书记、湖北省委宣传部长。1938年10月,受周恩来指派到安徽大别山区传达中共中央长江局对大别山地区工作的部署,之后坚持敌后斗争。1940年后,历任新四军第四支队政治部主任、第七师政治部主任兼军政委员会副书记、皖中区委书记,参与领导建立皖中区抗日民主根据地。1943年到延安,进入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4月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抗战胜利后调东北工作,担任中共牡丹江省委书记兼牡丹江军区政治委员,领导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和剿匪工作。1949年5月武汉解放,何伟担任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同年11月桂林解放,何伟调任中共广西省委副书记,最初还担任桂北区委书记兼桂林市市长、军管会主任,后来又兼任省委宣传部长、广西省土地改革委员会主任,主持全省的土改运动。
(二)
1952年9月,何伟同志奉调从广西到广州工作。当时,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广东省政府主席叶剑英同志兼任广州市委书记、市长。何伟同志最初担任广州市委第二书记,同时还担任华南分局常委和中南局常委、中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同年12月,叶剑英不再兼任广州市的领导职务,何伟接任广州市委第一书记兼市长,直至1954年10月调外交部工作。何伟同志主政广州的两年,是我国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并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关键时期。两年间,他团结广州市委、市政府一班人,贯彻党的城市工作方针,并结合广州的具体实际开展工作,各方面都取得很大成绩。
以发展生产为中心任务,努力把广州由消费城市建成社会主义生产城市。何伟同志到任后,坚持将“活跃经济生活,厉行增产节约,解决工人失业问题”作为当时的中心任务。他特别强调必须明确社会改革为生产建设服务的观点,使改革工作与生产工作较为密切地结合起来,并推进生产工作。在统一认识、步调一致的基础上,市委确定把主要力量用来搞生产建设。1954年5月,何伟同志在广州市第四次党的代表会议的报告中,根据七届二中全会精神提出要“在相当的时期内,逐步使广州市由消费的城市基本上改变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生产城市”的战略目标。这一决策得到了华南分局的肯定和支持,影响深远。他还明确指出:“今后,全党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进行经济建设,其他各项工作,例如党的组织、宣传工作,财贸工作,政权工作,文教工作等,应是围绕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去进行,并为这个中心工作而服务。”
全面推行各项社会改革和镇反运动,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1951年5开始,广州在工矿企业开展了民主改革,普遍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加强了党与群众的联系,树立了劳动人民的优势。同时,郊区农村完成土地改革,司法改革、禁烟禁毒、取缔会道门等工作也取得很大成绩,并基本完成镇反工作。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中央于1953年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何伟同志领导广州市委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在全体党员、干部和全市工人、农民、市民中进行了一次普遍而深入的关于总路线的宣传教育,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他大力推进广州粮食的计划供应与计划收购工作,实现对粮食的统购统销。市委将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当作中心工作来抓,结合本市的实际制定了广州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积极推进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召开广州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政治制度。经过一系列社会民主改革,人民群众的组织程度和觉悟程度也有很大提高,广州市建立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已经成熟。1953年6月,广州市进行了基层选举试办工作。随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市范围展开了普选。由于坚持依靠工人阶级的领导、发动和团结全市人民的方针,普选运动如期在1954年4月中旬完成。全市获选举权的公民占全市18岁以上人口数的98.8%强,96%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这是广州历史第一次普选,密切了人民与人民政府的联系。1954年7月,何伟同志主持召开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正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更进一步巩固与完备。
进一步加强了党的组织建设与思想教育工作。何伟同志特别重视思想工作,重视干部的理论学习。他说:“对干部进行教育,这是党的经常工作,因此,理论的制度是必须坚持的,工作的思想领导是必须坚持的。”中南局很重视何伟同志在广州对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曾多次要他写成书面材料在中南局党刊上发表。何伟同志重视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强调必须积极培养和发现人才,正确选拔、大胆使用干部的问题。他说:“为了保证党的政治任务的实现,就要正确地挑选人才”;“在培养、提拔干部方面,必须反对‘资格论’,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他尖锐地指出:“‘资格论’确是干部生长、提拔的重要思想障碍。”他要大家坚决摒弃这种门户之见,与那种置国家、人民利益于不顾,唯一己一集团利益是从的宗派主义干部路线作斗争。
(三)
正当以何伟同志为第一书记的广州市委率领全体党员和全市人民,掀起波澜壮阔的建设热潮之时,1954年10月,周恩来总理从日内瓦参加国际会议后回国途经广州,与何伟同志作了长谈,并提出调他到外交部工作。何伟坚决服从组织的调派,到外交部担任部长助理,并兼任苏联东欧司司长、外交部机关党委书记等职。周恩来对何伟到外交部工作寄予很大的信任和希望。他说:“何伟同志是前广州市委书记兼市长,对党、政、民工作都很熟练,我部正缺少这方面的干部。”1958年1月到1964年4月,何伟被委派为我国驻越南大使兼驻老挝经济文化代表团团长。他始终坚持中越友好的方针,为中越友好作出贡献。他与越南人民的伟大领袖胡志明主席的关系极为友好。1962年,何伟同志调任河南省委第二书记。任内,他多次到兰考调研和指导工作,发现和培养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志。1964年,何伟同志调任教育部长。任内,他跑了12个省、市、自治区的30多个县和上百所中小学校。“文化大革#”爆发后,他被打成所谓“推行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总代表”,被关进阴暗、潮湿的地下室,受尽各种折磨。后来被送到安徽“五七干校”劳动改造。1972年因病回京就医,次年3月9日在北京含冤逝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为何伟同志彻底平反昭雪。
何伟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是久经考验的革#战士,忠于党,忠于人民。他的一生是革#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党无私奉献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社会主义革#和建设事业顽强奋斗、鞠躬尽瘁,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党和人民将会永远铭记他!何伟同志艰苦朴素,始终保持了无产阶级革#战士的本色。他个人从不搞特殊化,对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也非常严格。他谦虚谨慎,关心同志,善于团结同志特别是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同志一起工作。他重视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对工作高度负责,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不知疲倦地为党工作。他襟怀坦白,光明磊落,顾全大局,服从组织,一切以党的利益为重,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尊敬和怀念!